院长易中懿出席植保所2022年度工作考评会暨青年科技人员工作汇报会

发布时间:2023-01-11 14:03 来源:植物保护研究所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加强院植保学科和团队建设,系统总结植保所2022年度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考评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年度工作进展,1月6日,植保所以“线下+线上”形式组织召开2022年度工作考评会暨青年科技人员工作汇报会。会议邀请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王源超,副院长方继朝,江苏省植保站站长田子华,院党委委员、人事处(组织部)处长王冉,院办公室主任刁阳隆,成果转化处处长顾军,科研处副处长王莉芳等管理服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退休的所领导、老专家担任评委。会议由所长、党总支书记魏利辉主持,全所在职职工及退休老同志近120余人参加会议。

  易中懿充分肯定了植保所2022年取得的各项成绩。他指出,植保所是一个传统老所、大所、强所和知名研究所,目前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人员新陈代谢,学科方向调整,要想打造“百年老店”,在行业里有影响力、形成优势,要着力抓好团队建设。他强调,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对整个学科的长远发展要有总体规划,要按照几代人坚守的精神,长期努力、长期坚持;要按照一个维度形成一个技术链条,明确解决进度计划;要基于某一种场景,通过推动科研组织方式变革,解决相应场景具体问题。二是要关注技术和产品。植保所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比较强,要进一步强调与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建制化优势,利用好现有力量,让这支稳定队伍做好技术创新,在应用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在产品上做实。三是要加大协同力度。现代科研的组织方式、趋势是协同,在全产业链技术解决方案创新过程中,在重点领域形成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包括团队内协同、团队间协同、所与所之间协同,院地协同和院外协同。

  就研究所综合治理问题,他强调,一是要从病原如真菌、病毒、细菌、线虫以及害虫、杂草等维度,围绕着江苏长江中下游或者国内主要作物的重大病虫害,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善于、敢于、勇于放弃部分沉没成本,选择重点病虫害从成灾机制、防控技术措施等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团队布局整合。二是要从长远考虑,保证科研主责主业不动摇,按照机制探索、流程优化、能力提升、转型升级要求,对照真正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精准性的服务目标,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整合。三是要关注青年人成长,围绕如何加快成长、成为新生力量等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研究培养举措,充分发挥青年队伍优势,推动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

  会上,易中懿向新一届植保所学术委员会特聘主任王源超、田子华颁发了聘书。与会专家对全所工作、取得成绩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结合学科布局、团队建设以及产业服务等方面,对各团队逐一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植保所科研基础好、人才体量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要进一步以解决重大病虫草害问题为抓手,强化与江苏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紧密结合,加强团队间协作,突出江苏院植保特色,持续扩大植保所在全省、华东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植保领域的学科影响力,更好的服务生产,为农业强国做出贡献。

11.jpg


22.jpg


33.jpg


44.jpg


分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