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免疫所动物疫苗制剂工程创新团队在皮内纳米佐剂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医学1区,IF: 8.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adjuvant based on lipo-imiquimod self-assembly for enhanc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vaccine immune responses via intradermal immunization”的研究论文。这是该团队基于咪喹莫特的C4位酰胺化修饰或物理吸附等系列研究工作后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口蹄疫作为小RNA病毒,传播迅速、危害严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烈性传染病。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预防口蹄疫爆发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佐剂筛选和接种途径均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皮肤中含有大量的抗原递呈细胞,被认为是疫苗接种的理想免疫部位。皮内接种可以改善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力及节省接种剂量。加入疫苗佐剂能进一步提高皮内接种能力。因此,设计适用于皮内接种的佐剂-递送平台十分重要。
本研究利用咪喹莫特C4位氨基酰胺化引入棕榈酸,并利用再沉淀法自组装形成脂质纳米佐剂IMQP。IMQP作为“类脂质体”囊泡结构负载口蹄疫灭活抗原,形成带负电荷的粒径约131.75±41.70 nm的脂质纳米疫苗IMQP@FMDV。研究表明,IMQP@FMDV配合皮内免疫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单核细胞的迅速增加,从而引发先天性免疫;随后,注射部位和引流淋巴结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的募集和活化,提供后续的适应性免疫。
在小鼠中进行免疫应答的能力研究,当注射等量的FMDV抗原时,皮内接种的IgG、IgG1及IgG2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皮下免疫。另外,IMQP可以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CD3+CD4+和CD3=CD8+细胞活化。这些结果表明,IMQP可以促进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协同免疫反应,用于皮内接种疫苗的开发。
IMQP促进了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对抗原的细胞摄取,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引起酰胺键水解释放,诱发“溶酶体逃逸”现象并激活TLR7受体,从而快速释放抗原进入胞质中,激发抗原交叉递呈,刺激体液和细胞双重免疫响应。通过体外水解、Western-Blot及RNA-seq阐明IMQP可以TLR7/MyD88/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免疫所动物疫苗制剂工程创新团队的尹文竹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团队负责人卢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单位。该研究得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tbio.2025.1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