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多年技术攻关与疫情考验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农产品保鲜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取得重大突破。由首席研究员李鹏霞领衔的农产品保鲜与装备创新团队,成功将冷链流通技术从“装备+包装+管理”多维度整合,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日通过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采后研究与推广中心严格评估,正式上线其全球权威的Product Fact Sheets平台,首批聚焦十字花科代表蔬菜品种。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在生鲜农产品采后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驾齐驱”的跨越,打破欧美长期主导的技术格局。
国际合作深耕,技术实力获国际认可
自1979年成立以来,UC Davis采后研究与推广中心(Postharvest Research and Extension Center)始终是全球采后技术领域的“标杆”。作为作物采后处理、包装及运输技术的权威知识库,中心通过持续45年的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奠定了其“采后技术麦加”的行业地位。中心发布的《Product Fact Sheets》已成为全球果蔬供应链企业的“技术宝典”,覆盖从田间预冷到零售货架的全链操作规范,在大学课堂直接作为教学与实践标准。此次与UC Davis采后研究与推广中心的合作基于双方长期紧密互动。2023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UC Davis共建“果实品质改良联合研究中心”并邀请UC Davis采后推广中心主任Bárbara Blanco-Ulate来访交流,双方就合作具体内容达成一致;2024年起团队启动《Product Fact Sheets》专项工作,聚焦核心优势研究品种,展开基础实验和应用实践全链条科研攻关,于2024年末高质量完成重点品种的科研实验与专业文本撰写工作。历经多轮专业审核与优化,最终顺利通过uc davis采后与推广中心的权威评估,并于2025年5月正式亮相该中心《Product Fact Sheets》平台。这标志着团队在生鲜农产品保鲜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顶级科研机构的高度认可,为我国农产品保鲜技术走向世界树立全新标杆。
多维创新成果:从田间到货架的全链技术革命
颠覆性预冷技术革新,重塑“最先一公里”保鲜格局
田间预冷作为蔬菜采后处理的首要环节,对于快速消除田间热与呼吸热、延缓农产品衰老进程至关重要。团队研发的两款预冷装备,为行业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其中,雾喷真空预冷一体化系统凭借其创新性的集成设计,完美融合预冷、抑菌、补水三大核心功能。该系统通过精密的流体力学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技术,较传统预冷设备实现预冷效率提升 50%,水分流失降低 70%,能耗削减 15% 的卓越成效,彻底打破传统预冷设备功能单一、能耗高企的技术瓶颈。
绿色杀菌技术革命,开创安全保鲜新纪元
在农产品杀菌处理环节,团队采用微酸性电解水技术,以绿色环保的技术理念,突破传统化学杀菌的局限。该技术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生成安全高效的杀菌溶液。通过精确控制电解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参数,实现对微生物的靶向杀灭,有效降低蔬菜表面微生物总量超 40%,从根源上杜绝化学药剂残留隐患,为农产品安全保鲜开辟绿色新路径,推动行业向生态友好型方向转型。
功能包装矩阵创新,构建精准保鲜生态链
基于对不同蔬菜呼吸代谢特性与微生物生长规律的深入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功能包装矩阵体系,包括微孔包装、抗菌包装、高透湿包装等系列功能材料。针对叶菜类农产品保鲜难题,该包装体系通过精准调控包装内微环境,有效抑制叶片失水、黄化和腐烂,配合冷链物流系统,使叶菜类农产品货架期延长两倍以上,显著提升农产品商品化价值,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提供坚实保障。
智能保鲜终端突破,激活“最后一公里”保鲜潜能
在农产品销售终端,团队推出了智能光控保鲜单元。该系统基于光谱生物学原理,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根据不同蔬菜采后生理特性,精准定制光谱波长与光照强度参数。通过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一键调用预设程序,实现对农产品保鲜过程的精准调控。该技术不仅使农产品货架期延长两倍,更通过优化色素代谢途径,显著提升叶菜类农产品色泽保持度,有效解决零售端农产品 “卖相衰减” 的行业难题,为生鲜农产品终端销售注入全新活力。
智慧冷链生态重构:5G 与物联网驱动保鲜管理范式革新
融合 5G 与物联网技术,搭建全域覆盖的冷链物流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对冷链运输、仓储设施位置、温湿度和气体成分等核心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预测和智能调控流通状态,推动行业从“粗放管控”迈向“智慧精准管理”。
行业意义:破解高损耗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长期高达25%-30%,远超欧美国家(<5%)。团队成果通过以上技术集成,显著降低采后损耗,提升商品化率,为农民增收与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此次登陆UC Davis的成果,正是上述技术的集成体现。正如团队负责人李鹏霞研究员所言:“我们的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通过装备智能化、工艺标准化、管控数字化,推动中国农产品采后处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一突破也为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中“减损增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