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适地”——油菜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24-05-28 17:33 来源:经作所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要决策部署,5月20-21日,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耐盐碱油菜新品种选育”现场观摩及项目推进会在盐城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登记处副处长李荣德,盐城市副市长王娟,大丰区副区长朱梅芳,我院副院长黄俊、经作所主要负责人等领导、专家到会指导。项目参加单位的专家及科研骨干共50余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项目组内部征集的七个耐盐品种共计350亩的大面积展示情况,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征集的32个品种的耐盐碱筛选评价试验情况。傅廷栋院士指出,油菜是修复利用盐碱地最有优势的大田作物,培育适应长江三角洲生态区域盐碱地类型的强耐盐碱高产油菜新品种,对发展盐土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王汉中院士指出,强耐盐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对油菜产业未来发展、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意义重大,挑战严峻、使命光荣。课题主持王晓东向参会专家详细介绍了试验地点土壤类型、水溶性盐分含量、pH值、种植模式、试验执行情况及取得的进展。

项目标志性成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油菜团队选育的耐盐高油高产油菜新品种“宁杂811”,在平均盐分5.0‰左右的中度滨海盐渍土上表现优异。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按照《全国油料高产创建验收办法(试行)》,对“宁杂811”示范田进行了现场评价。“宁杂811”理论产量每亩289.2千克,理论产油量每亩141.56千克;当地主推品种理论产量每亩183.5千克;“宁杂811”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57.6%。专家们一致认为,“宁杂811”具有抗病抗倒性强、耐盐碱性强、耐低温、籽粒大(千粒重5.06 g)、含油量高(48.95%)、丰产性突出、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显著优点,为“以种适地”开发利用盐碱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观摩会,展示了项目取得的最新进展,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观摩会取得圆满成功。






分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