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谷(Pennisetum glaucum),又名珍珠栗,是全球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因其具备耐旱、耐贫瘠的特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与畜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作物杂交育种的 “核心钥匙”,能高效实现三系配套杂交种制种,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与抗性。长期以来,我国御谷不育系依赖进口,且存在育性逆转等问题,相关CMS 分子机制研究较为薄弱。
近日,畜牧所草遗传育种与生态应用创新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Mitogenomic comparison identifies rpl16 as a CMS driver via ROS dysregulation in pearl millet”的研究论文,为御谷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提供重要支撑。
该研究以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育性稳定的御谷CMS 系L23A 及其保持系L23B 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与PacBio 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完成了两者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高质量组装。比较分析显示,L23A与L23B在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43,484
bp 和437,776
bp)、GC含量(44.08% vs.
43.08%)、基因数量(32 vs. 37)、重复序列和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对线粒体差异基因定量分析发现,L23A中特异存在的rpl16基因花序中高表达。进一步通过水稻转基因实验验证,发现过量表达rpl16会导致花粉败育和穗粒数减少。对花药细胞学观察和ROS染色结果表明,L23A花药在发育早期即出现ROS异常积累和绒毡层提前降解。酵母双杂交试验揭示,RPL16蛋白与复合体I亚基NDUFV1互作,可能通过降低NDUFV1蛋白活性,影响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最终导致ROS爆发和花粉发育障碍。该研究为御谷CMS育种提供了关键依据,对推动珍珠粟杂交育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博士后谭真真为第一作者,钟小仙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获得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2024ZB830)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牧草种质资源库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