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阴所土肥中心研究团队在豆科作物根际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以“The rhizosphere: a key hotspot for gross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legume cropping systems”为题,发表于国际土壤科学顶级期刊《Geoderma》(JCR一区Top,IF=6.6)上,为豆科作物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该项成果为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德国吉森大学等多家中外机构合作完成,淮阴所董玉兵博士为第一作者。研究首次通过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精准量化了根际与根区土壤在氮循环关键过程及N2O排放路径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根际是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区域”,其过程对氮肥施用的响应远比根区土壤敏感。
根际作为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的关键界面,其高效的氮循环虽有助于作物养分吸收,但也可能成为N2O排放的‘隐形放大器’。研究强调,未来需重点优化根际氮管理策略,并建立针对根际排放的量化方法,为豆科作物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等项目的支持。全文开放获取于《Geoderma》(DOI: 10.1016/j.geoderma.2025.117567)。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6125004082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