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因其高突变与跨物种传播特性,多次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如SARS、MERS、COVID-19)。近日,兽医所动物腹泻病防控创新团队在微生物领域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a novel Betacoronavirus 1, cpCoV, in goats in China: The new risk of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中国腹泻山羊中鉴定出一种新型β冠状病毒1型(Betacoronavirus 1),被命名为山羊冠状病毒(caprine coronavirus,简称cpCoV)。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鉴定、进化特征以及致病性分析,揭示了cpCoV的病原特征、传播风险及其在山羊和牛中的致病性。该研究丰富了冠状病毒多样性和潜在跨物种传播的生物特性,为冠状病毒生态学、跨宿主传播机制及人畜共患病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冠状病毒是一种在人类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中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原体。冠状病毒因其独特的复制机制而具有高突变率和重组频率,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新的宿主物种和生态位,但其跨物种传播和多样性尚未完全了解,因此,深入研究其演化规律和变异特性对防控冠状病毒的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从2022年3月到2023年12月,在我国不同省份山羊中均检测并分离到一种具有共同基因组特征的新的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属于Embecovirus亚群,与牛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相似,但其独有的截短型NS4a蛋白与延展型NS4b蛋白,与现有Embecovirus亚群无显著匹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pCoV与单峰驼冠状病毒HKU23(DcCoV-HKU23)密切相关,可能由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此外,cpCoV与牛、骆驼和野生动物中的冠状病毒之间存在显著的进化相似性,首次勾勒出山羊、骆驼、牛等反刍动物间错综复杂的病毒重组图谱,为追踪冠状病毒跨物种进化路径提供了分子“指纹”,这些反刍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病毒溢出事件。
图1 cpCoV独特基因组结构及同源性分析
图2 cpCoV在冠状病毒在进化分析中形成独立分支
动物试验证实,cpCoV感染山羊和牛均引起严重的腹泻症状和肠道病理变化,并在多种组织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尤其是在结肠、盲肠和直肠中的病毒载量较高。揭开cpCoV可从山羊向牛传播的关键链条,为反刍动物间病原扩散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更需要关注的是,cpCoV在人肠道及肾脏来源的细胞中展现出较强的复制能力,亮起人畜共患风险的预警信号,提示需拓展冠状病毒监测的物种网络。
研究团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动物感染模型等分析,构建了cpCoV从发现到致病特性的全链条证据,揭示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和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动物到人类潜在的跨物种传播奠定了基础。此外,该研究还为冠状病毒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和见解。
兽医所动物腹泻病防控创新团队首席李彬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团队骨干毛立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蔡旭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和支持。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12974